农业农村互联网平台的建设路径与分析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此之前,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再到此次“十四五”规划的加码,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被摆在了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乡村振兴是农业与农村的全面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生活富裕是落脚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中,“三农”工作的服务核心是农民,主要矛盾在生产与生活,实现路径主要是走城乡融合、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的路子。
一、农业农村互联网创业值得关注的创业方向
通过对上述政策文件对解读,站在市场需求与互联网对角度来说,可为对市场机会将重点聚焦在农业提效、降本、提质、增产与农民增收、富裕、美好、幸福这两大方面。
一方面是补足农业与工业发展日益严重的剪刀差,另一方面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不平等不均衡之间矛盾的需要。
个人认为值得关注的具体创业路径方向如下:
促进城乡融合:即城市与农村的人口、土地、资金、技术、生活方式(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消费等)等实现双向互动、趋同、互联互通。机会点:上行包括剩余劳动力就业、农产品上行;下行包括乡村旅游、土地流转、宅基地流转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即在农村地区建立起完成的生产、加工、服务于一体的生产服务体系,提升农村内生增长力。机会点:农副产品加工与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建设、乡村旅游。
促进农业现代化:即通过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实现农业提效、降本、提质、增产。机会点:以水土配肥、无人机打农药为代表的植保服务,以农业物联网、机械化生产与运输为代表的生产管理服务,以生产性助农贷款为代表的金融服务。
1. 农业农村互联网平台的建设路径
农业互联网的发展主要围绕农业产业链的提效、降本、提质、增产赋能,简言之将聚焦在产前、产中与产后三大环节,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这过去的10年中,这此领域的产业投资与项目层出不穷,但是成功者寥寥,却依旧有众多创业公司前赴后继,为农业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充满想象的市场前景。
由于该方面的创业项目分析文章较多,所以本文不再重复介绍。以下部分就个人看好的可切入方向进行简述,不一定是真知灼见,仅供参考。
2. 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示范点建设
中国农业的发展特点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因而这先天上就不具备规模化大农业的实施基础。但是,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国家出台了农村土地流转等政策,为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政策支持。
在此基础上,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农经济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路径,以实现成本可控、经济有效、模式可复制的解决方案,仍是当前亟需突破的关键问题。因此,通过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示范点的建设,聚合各类科技资源要素与管理服务,通过“系统集成”的方式来探索小农经济农业现代化的可行路径,成为了一种最经济的最优解试错可能。
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示范点建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标准化的农田以及具有一定规模面积的果林和渔场。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都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农产品类目;另一方面则是基于这三类场景的农业物联网解决方案比较成熟和丰富,可行性较高。
该业务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农业生产的提质、增产与降本。当前的现状是,农业物联网设备成本高,导致规模化普及受限。即便效果再好,若是成本高企,投入产出不能成正比,就不会具备市场吸引力。
另一个事实是,当前我国在农业生产服务方面的农机设备与农业物联网相关产品和技术十分丰富,但是缺乏体系化的集成服务,也没有持续打磨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解决方案以兼顾成本与效益的平衡。例如,无人机打农药方面有极飞科技,农业物联网设备方面有大气候科技,还有专业的水土检测与配肥公司,以及播种、育苗、耕地、收割、运输、烘干、仓储、冷链、物流等专业服务。
如何将这些社会化服务在某一个区域内进行经济、有效的集成和供给,以更好地服务当地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将是我国小农经济现代化的路径之一。尤其是通过服务集成来实现农业产业链的数据集成,更加符合农业互联网公司的发展目标。
3. “互联网+”农产品产地供应链服务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是质量兴农的重要保障,但是农产品生产出来后,还面临着存储、加工、分类分级等问题,涉及农产品等仓储、加工、物流、冷链、标准化等供应链管理服务,这直接关乎到农产品到保值与增值,以及农民到增产增收。
但是,在这些基础设施服务方面,各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直到2020年4月,农业农村部颁布了《关于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计划2020年重点在16个省(区、市),聚焦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贫困地区,选择产业重点县(市),主要围绕水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开展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鼓励各地统筹利用相关资金开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
另外,随着国内生鲜电商与社区团购到发展,基于产地的农产品采购得到普及。但是,由于产地供应链服务的缺失,导致很多地域性的特色农产品不能很好地“走出去”。于是,像拼多多、阿里等农产品电商巨头不得不自己深入产地,自建供应链。
在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对于优质、特色等农产品产区,完全可以依托农产品电商或生鲜电商巨头等生态做好其产地供应链配套服务,形成专业等产地供应链服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目前,围绕这些巨头已经诞生了一批供应链服务商,但仅仅是初级但农产品分拣、包装与搬运服务,远远没有形成标准化、专业化、体系化的产地供应链服务。其中,大有可为机会。
4. “闲置宅基地+”乡村旅游服务
在促进城乡融合与一二三产融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方面,乡村旅游无疑是最好选择。过去十年,乡村旅游的年均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19年年底,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超过290万家,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0多万家,7300多家农民合作社进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农村最有价值的资源就是土地,当然土地是属于村集体所有。目前,农村的土地流转已经推行开来,实现来所有权、承包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关于农村宅基地的流转问题,如何破解所有权、资格权与使用权的分离难题,在今年的“两会”以及“十四五”规划颁布后,也引起了部分人大代表和经济学家的讨论。
其中,经济学家连平近日在某论坛上表示,当前全国农村宅基地存量有15万平方公里,通过土地流转,如果每年释放1%,仅宅基地实现市场化流转一项改革每年就可创造3.5万亿元的价值,相当于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实现宅基地市场化流转,能有效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和投资。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国内的流动人口超过2亿,主体为农民。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宅基地闲置的土地面积达到了1亿亩之多,浪费情况严重。于是,如何盘活好农村的闲置宅基地资源,并且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改建升级成为民宿、休闲康养基地,甚至长租给城市居民作为乡村美居,都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尤其是通过互联网的连接作用,可以优先在经济发达城市的近郊农村进行试点,将一批农村的闲置房屋租赁下来进行改造升级后,再利用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进行推广,把有此需求的城市用户连接起来。宅基地是稀缺资源,田园牧歌的生活是少数有钱有闲的城市用户的梦想生活。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闲置宅基地+”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结语:农业农村互联网领域创业更维艰
农村大有可为。但是,农业农村互联网创业虽然不如城市那么激烈,但是更为艰难。主要原因在于需求分散,拓客成本高,履约成本高;市场成熟度低,待培育,难形成规模效应;模式重,周期长,投入大,短期盈利难。
作为一个坚守了5年的农业农村互联网创业者,农村市场让人着迷,但是同样让人感到些许无奈。美好的梦想与现实的骨干永远在交互冲突,将你吊打。方向没错,团队难聚,资金短缺,这是常态。尤其当长期投入却鲜有成果,难免动摇创始人或团队的信心。另外当资金紧张的时候,长期的梦想与短期的利益也需要权衡,相信很多创业者都能感同身受。
最后,愿所有农业农村互联网的创业者坚持初心,乘风破浪,梦想成真。